如今,工业设计从权贵的神坛走下,走入民间,走入大多数,再为少数人设计。但是,在工业设计的实践中我们对于好的产品的需求从未降低。
自从霍金的《时间简史》点到即止揭开了宇宙的面纱,“简史”这一类的“纪实文学”就种下了一颗种子;尤其是赫拉利的《人类》《未来》《今日》简史三部曲更是到了振聋发聩的地步。
从宇宙的尺度到人类的过去、未来和现在这种维度,每一次时空的流转,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历史的偶然和必然。
历史的偶然性没有复制的可能,但历史的必然性却有一定借鉴的意义。
今天,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捋顺“工业设计”的整个发展脉络。
虽然我们早就提到过工业设计的修辞手法、小趋势和分级;又在年前用三篇文章Re-Product、Re-Design以及Re-Designer重新认识“工业设计”;甚至我们还提到过工业设计的本质有可能是“时间折叠”……
零零总总,我们似乎总是站在一个比较“狭隘”的视角,试图触摸“工业设计”的精神内核。这些“灵光一闪”的想法也许没错,也确实足够新奇,但总是缺少一股煌煌的大气
——是的,我们还不够了解工业设计。
一是没有进入工业设计领域,我们可能很难搞清设计和工业设计的区别:设计是一种创作活动,工业设计是一种更系统化、规模化,有目的性的一系列创作过程。
二是已经进入工业设计行业,我们有时也会分不清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主要包括概念设计和改良设计,工业设计则是将艺术形式、科技材料、实用性和工程学融为一体,侧重于用户体验和情感互动。
在此,我们不妨跳出“工业设计”这个框架,站在时间线上一窥究竟:
以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为背景的两场革命。以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为发源的两次运动。以工业同盟和包豪斯为奠基的两个机构。以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为圭臬的两种主义。
一、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谈到工业设计,大家的第一反应有可能会是“工业革命”。
正是工业革命的技术爆炸带来了生产力的“聚变”,随之而来的规模经济和产能过剩有意无意之间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消费者选择成本的增加迫使部分大众化产品开始朝着品质和感知方面进化。于是,品牌就出现了,因为消费者需要在一大群平庸的商品中间选择“更好”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业革命之后必然出现的工业设计,是对工业革命爆炸性生产力的一次规范和“格式化”。但其实,消费者评判更好的标准,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
民众生活逐渐与主流文化撕裂。
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在意大利兴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新文化运动,迅速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也从此拉开了中世纪至资本主义时代的序幕。
这个时代在宗教和政府的推波助澜之下,大艺术(建筑设计)有了长足的发展,连带着小艺术(工业和工艺品设计)也有着不错的发展空间。
文艺复兴的最大意义是解放传统封建神学统治下的人民,并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沃土。但由于传播后期过于强调个人私欲和物质主义,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时间来到年,商业和货币危机席卷整个北欧地区。到了下一个十年,整个欧洲范围内又爆发了一场贸易危机(历史上第一次投机事件“郁金香泡沫”也发生在此刻)。虽然相对于欧洲大陆而言,英国的经济表现还不曾出现大衰退,但是严重的政治和宗教危机还是把英国拖进了泥潭。
危如累卵的英国却在大殖民政策的“重商主义”中找到了一线生机,它促进了十七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得益于“农业革命”打下的基础,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之火点燃于英格兰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引爆了一系列技术革命,也从此引发了社会生产力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革命性飞跃。
如果说文艺复兴打开了普通人民生活需求的这道口子,那么由上而下、从精英阶层流向普通民众的“艺术熏陶”就是他们最早的“美学启蒙”。
仅仅只是有了美学意识还不够,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一切都是“奢求”。
直到工业革命“释放”了社会生产力,曾经被束缚在“权贵”阶层的特权开始涵盖新兴资产阶级乃至普通大众,这其中最流行的自然是巴洛克和洛可可之风。
二、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爆炸,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虽然之前很多贵族特供的手工艺产品得以因为机器化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产品设计的品味却十分低下——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和新材料,他们往往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qiangzhi.com/rjgs/rjgs/17222.html